病人在轉送期間,因氧氣樽未開而致死亡的事件,老夫未退休前也間有所聞,想不到退休十多年了,這問題仍未得妥善解決。對事不對人是否完美管理手法?
老夫以行內人和管理者的身份,不妨單就這白紙黑字中的報導,來說說我的看法。
79歲,估計一定有相當的自理能力才會考慮去做白內障手術。為何接受白障手術後翌日不治,好大機會是手術進行時,或復甦期間出了問題,眼科病房不能治理,所以翌日要轉送到深切治療部。這裡輕輕帶過,無報導。
病人要輸氧氣,是插了喉,還是戴氧氣罩,這理也沒提。但如果是插了喉,轉移時應該還有醫生在場。根據報導所述,老夫猜想是戴氧氣罩吧,但是什麼氧氣罩,能在轉移這短短時間便把病人焗死?
涉事的兩人都是資深護師,不要說經驗不足,也不要說不知指引程序。但需要資深護師去護送轉移病人嗎?問題又來了,轉移戴氧氣罩病人也要由資深護負責?是明愛醫院的內部指引?如果不是,那是否還有第三者(護士)置身其中?老夫在任時,這樣的轉移是註冊護士,甚是登記護士的責任吧。
據報導,陳護師只是[協助把事主轉送深切治療部前];戚護師則是[自發幫忙]。這兩人都不是負責護送病者轉移的?那我懷疑有第三者(護士)該不是亂想。
一輪疑問後,該看看當時的處理:
陳護說她[把牆上的氧氣喉拔出,交給另一名護士(戚)負責把氧氣喉接駁至氧氣樽並調校度數。]從這可知,九成九病人是配戴氧氣罩。
戚護說[查詢氧氣樽供氧度數後,就把事主牀上的氧氣樽供氧度調校至每分鐘5公升,並聽到「擰開時有氣噴出嚟嗰啲聲」][只負責調校氧氣樽供氧度,沒負責打開氧氣樽的開關][不記得是誰人把氧氣喉接駁至氧氣樽。]
我不想判斷,只感疑惑,更想用邏輯去分析。當時誰最接近氧氣樽開關?在調較供氧度數及把氧氣喉接駁至氧氣樽時,竟另外會有人插手把弄氧氣樽開關?
戚護說聽到「擰開時有氣噴出嚟嗰啲聲」時,也沒說因此而誤以為氧氣樽開關掣已打開,而是由律師追問才說同意。
最置命的一點是戚護[認為應先打開氧氣樽開關,再調校度數,之後接駁氧氣喉至氧氣樽。]那她為何只是負責調校氧氣樽供氧度?不先確定開關已開了?以耳代目?
根據報導,從整件事故來看,局方有關氧氣樽處理的步驟指引,跟事情的結果關係不大。
最後一問,醫護轉送病人並不是陪著病人走,期間有緊密觀察病人嗎?轉送期間要量血壓脈博不易,但有生理監察儀嗎?就算無,但懂鑑貎辯色嗎?有觀察呼吸嗎?
人就去世了,這樣的好護我繼續為之。
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