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October 21, 2025

轉送病人

 病人在轉送期間,因氧氣樽未開而致死亡的事件,老夫未退休前也間有所聞,想不到退休十多年了,這問題仍未得妥善解決。對事不對人是否完美管理手法?

老夫以行內人和管理者的身份,不妨單就這白紙黑字中的報導,來說說我的看法。

79歲,估計一定有相當的自理能力才會考慮去做白內障手術。為何接受白障手術後翌日不治,好大機會是手術進行時,或復甦期間出了問題,眼科病房不能治理,所以翌日要轉送到深切治療部。這裡輕輕帶過,無報導。

病人要輸氧氣,是插了喉,還是戴氧氣罩,這理也沒提。但如果是插了喉,轉移時應該還有醫生在場。根據報導所述,老夫猜想是戴氧氣罩吧,但是什麼氧氣罩,能在轉移這短短時間便把病人焗死?

涉事的兩人都是資深護師,不要說經驗不足,也不要說不知指引程序。但需要資深護師去護送轉移病人嗎?問題又來了,轉移戴氧氣罩病人也要由資深護負責?是明愛醫院的內部指引?如果不是,那是否還有第三者(護士)置身其中?老夫在任時,這樣的轉移是註冊護士,甚是登記護士的責任吧。

據報導,陳護師只是[協助把事主轉送深切治療部前];戚護師則是[自發幫忙]。這兩人都不是負責護送病者轉移的?那我懷疑有第三者(護士)該不是亂想。

一輪疑問後,該看看當時的處理:

陳護說她[把牆上的氧氣喉拔出,交給另一名護士(戚)負責把氧氣喉接駁至氧氣樽並調校度數。]從這可知,九成九病人是配戴氧氣罩。

戚護說[查詢氧氣樽供氧度數後,就把事主牀上的氧氣樽供氧度調校至每分鐘5公升,並聽到「擰開時有氣噴出嚟嗰啲聲」][只負責調校氧氣樽供氧度,沒負責打開氧氣樽的開關][不記得是誰人把氧氣喉接駁至氧氣樽。]

我不想判斷,只感疑惑,更想用邏輯去分析。當時誰最接近氧氣樽開關?在調較供氧度數及把氧氣喉接駁至氧氣樽時,竟另外會有人插手把弄氧氣樽開關?

戚護說聽到「擰開時有氣噴出嚟嗰啲聲」時,也沒說因此而誤以為氧氣樽開關掣已打開,而是由律師追問才說同意。

最置命的一點是戚護[認為應先打開氧氣樽開關,再調校度數,之後接駁氧氣喉至氧氣樽。]那她為何只是負責調校氧氣樽供氧度?不先確定開關已開了?以耳代目?

根據報導,從整件事故來看,局方有關氧氣樽處理的步驟指引,跟事情的結果關係不大。

最後一問,醫護轉送病人並不是陪著病人走,期間有緊密觀察病人嗎?轉送期間要量血壓脈博不易,但有生理監察儀嗎?就算無,但懂鑑貎辯色嗎?有觀察呼吸嗎?

人就去世了,這樣的好護我繼續為之。



Friday, May 30, 2025

聯合病人鼻胃喉位置偏離 仍被輸注藥物及營養奶

又一單,部份報導節錄如下:

聯合醫院表示,該名病人在5月26日接受手術期間置入鼻胃喉,供手術後輸注藥物及營養奶,病人及後因臨牀需要入住深切治療科病房接受緊密監察;醫護人員其後為病人安排X光檢查以核實鼻胃喉位置。一名醫生在5月27日上午約10時評估病人情况後,指示護士可以用鼻胃喉餵食,護士之後有為病人抽取胃液樣本進行酸鹼值測試,得出讀數與胃液吻合後,按照既定準則於早上約11時半開始為病人輸注藥物及營養奶,其間病人沒有異常情况;直至當日下午約5時為病人檢查時,懷疑鼻胃喉位置偏離,隨即停止輸注並移除鼻胃喉。

聯合醫院稱非常關注事件,已聯絡病人家屬詳細解釋及致歉,初步檢視事件後發現,在鼻胃喉中抽取的液體酸鹼度與胃液吻合,但上載到系統的鼻胃喉X光影像懷疑未有被妥善跟進,因此未有發現鼻胃喉位置偏離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[上載到系統的鼻胃喉X光影像懷疑未有被妥善跟進],說得多技巧!這不就是表明X光影像已明確顯示胃喉不在適當位置,只是有人失職,掉以輕心。也許是太過相信護士的插喉技術吧。

其實插胃喉是護士最常要做的程序,但也是很容易出錯的程序,而且出錯後。致命的機率很高。

估計日後報告又是對事不對人,重新檢討確定胃喉位置的程序吧。一而再,再而三的對事不對人,事件仍不斷發生。

不多說了,有興趣的可看老夫前此時的章。






Tuesday, May 6, 2025

病⼈被餵錯餐鯁喉亡

 明愛病被餵錯餐鯁喉亡 根源調查指醫護對「DAT」解讀不致派錯餐

醫管局喜歡用根源調查日子悠久了,好像用根源調查得來的結果是最正確的,也能服眾。但負責調查的是什麼人? 阿豬阿狗居上位的便懂得做根源調查?這次的[醫護對「DAT」解讀不致派錯餐]便是一個大笑話。

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路。DAT Diet as tolerated 的簡寫。香港醫院習慣,一般病人入院經醫生檢查診斷後,病人牌板上第一句寫的便是病人的飲食指示,最常見的便是DAT, 其它的如 Soft diet (軟餐,多是粥) fluid diet(流質餐), low salt diet(低鹽餐), low fat diet(低油餐), DM 1500/1800(糖尿餐)等。 DAT 有人說是正餐,其實望文生義,正確的解讀是[只要病人能吃的,吃什麼都可以],即不用戒口。

問一千個醫護,老夫想九百九十個以上都會給出正確的答案。答錯的那十個,大概不是精神有問題便是濫竽充數。老夫曾遇過把肛門栓塞葯塞到病人陰道的個案呢!有何奇?

明白DAT的意思,這便簡單了,粥粉麵飯,甜鹹軟硬,只要病人喜歡而且能吃得舒服的都可。這時護士扮演的角色便重要起來,雖然是DAT,但仍需考慮病人的情況,身體衰弱的,吞嚥有問題的,還大口菜大口肉,不鯁喉才怪。

老夫對整件事的來龍去胍不清楚,但肯定根源調查結果[醫護對「DAT」解讀不致派錯餐]一定錯。我想若不是負責調查的都精神有問題或濫竽充數,就是心懷鬼胎,目的在欺瞞港人,大事化小,交差了事。

醫管局常說是對事不對人,但[人,機,物,法],人的因素不可不顧。最簡單的如[人手不足,忙中有錯],老夫就從未見過有根源調查結果提及,大概都不承認人手不足的事實,也不便揭瘡疤吧。至於坊間有人問是否大陸來的醫護做成,想多了!

極端地說,意外就是意外,偶然也有好人好姐進食鯁喉的問題,那又怪誰? 心急,分神,狼吞虎嚥,怪好人好姐自己吧。個案中的男病人,報導裡沒說神智不清,期間什麼糊餐,碎餐,流質餐以至DAT,其實都是針對[腹部脹痛及無法排便]的情況而定,而不是針對進食吞嚥的問題。那鯁喉的原因是什麼?原兇是誰,大概呼之欲出。

老夫反而對[被餵食期間鯁喉,經搶救後不治覺得有點奇怪。箇中奧妙是另外的話題了




Sunday, May 4, 2025

六歲女童進食自行採摘的野生菇中毒

 

又是一則令老夫摸不著頭腦的新聞。幾張報紙的報導內容大同小異。

六歲女童進食自行採摘的野生菇。這裡有些老夫想知的詳情沒報導:

是誰採摘,六歲女童或是其家人/家長?

如果是小童,那她怎會沒人看管?野生菇真的是美味到六歲童忍不住口要生食?

如果是帶回家烹煮過才食,誰帶回家? 她的家人怎會不中毒?

老夫不是新聞界,但總覺得應該有更詳盡的報導,細節不能疏忽。因為如果是家長採摘煮食,那食野生菇要小心是新聞重點;如果是小童自己一手一腳做成,那新聞重點便該是看管照顧小童的問題。




轉送病人

  病人在轉送期間,因氧氣樽未開而致死亡的事件,老夫未退休前也間有所聞,想不到退休十多年了,這問題仍未得妥善解決。對事不對人是否完美管理手法? 老夫以行內人和管理者的身份,不妨單就這白紙黑字中的報導,來說說我的看法。 79 歲,估計一定有相當的自理能力才會考慮去做白內障手...